九游会体育-九游会欧洲杯-九玩游戏中心官网

j9九游会或者说是京戏最原始的基础-九游会体育-九游会欧洲杯-九玩游戏中心官网

发布日期:2024-07-05 09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14

一、余三胜的籍贯问题刍议j9九游会

2023年5月,受安徽省潜山市文友赵方剑的邀请,笔者去潜山实地寻访检修程长庚故园。技巧,受到潜山市文化馆陈立民馆长、潜山市博物馆涂爱华馆长、潜山市文联韩久安主席的温情迎接。

韩久安主席主动将刊登在2022年07期《中国京剧》的《余三胜籍贯考辨》(作家徐规矩、郑炎贵)、聚集好意思篇《罗田余三胜家支真伪之谜》(作家韩久胜)转发给我。

《余三胜籍贯考辨》根据《伶史》、《皖优谱》等材料力主余三胜籍贯是安徽潜山(后文简称为“潜山说”),而不是一般觉得的湖北罗田(后文简称为“罗田说”)。《罗田余三胜家支真伪之谜》则觉得余紫云是余三胜的养子,进而质疑现有的罗田余三胜家支和“罗田说”的真实性。

收敛了潜山之行,我又赓续拜读了刊登在2023年7月19日《中华念书报》的《京剧“三余”籍贯为罗田》(作家刘选国)、2023年10期《中国京剧》的《余紫云生平、演剧及关联问题谫论》(作家谢雍君)、《京剧三余及后东谈主的家乡情节——也说余三胜的籍贯》(作家郭小双)等三篇著作,均力主余三胜籍贯为湖北罗田。

对于余三胜的籍贯,笔者觉得如故以“罗田说”为可靠,也赞同刘、谢、郭等作家的考据。《余三胜籍贯考辨》一文曾强调:意见“潜山说”的《伶史》(1921)比意见“罗田说”的《梨园影事》(1933)出书年代要早。但《余紫云生平、演剧及关联问题谫论》一文将“罗田说”上溯到同治12年(1873)发行的《菊部群英》一书。

《菊部群英》(《书中明确指出余紫云是余三胜之子,湖北罗田东谈主)发行时余紫云年仅18岁,是同治年间的“现场记录”。这是“罗田说”的一份有劲凭证。

余三胜的籍贯还有安徽怀宁(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戏曲曲艺卷》1983年版)一说。历史上怀宁和潜山两地有着很深的渊源,东晋义熙年间,在皖县故土设怀宁县(治所在今潜山县梅城镇)。元代至治三年(1323),划出怀宁县的清朝、玉照两乡,设立潜山县。当今怀宁和潜山两地依旧相邻,在话语、民俗上有好多换取之处。

据潜山市文化馆陈立民馆长讲:潜山、怀宁两地之间方言交流基本无遏抑,与隔壁的桐城方言分辨较大;民国年代,潜山的张恨水与怀宁的杨小楼在北京曾以老乡格外。

怀宁石牌镇是石牌调源头地,镇上有著名的戏曲科班,清朝时有“无徽不成镇,无石不成班”之说,所谓“徽班昳丽,始自石牌”(包世臣《都居赋》)。有东谈主将怀宁与京剧泰斗余三胜的籍贯探究起来亦是天然。故而,潜山说和怀宁说随死心便不错合并为一说。

清代中世以来,安庆是中国戏曲界的重镇之一,出现了许多著名京剧艺东谈主。京剧草创者之一的程长庚、清末著名花旦余玉琴(余庄儿),是潜山东谈主;杨月楼、杨小楼父子和郝兰田是怀宁东谈主;著名须生王九龄是桐城东谈主(一说湖北罗田);著名红生王鸿寿(老三麻子)是安庆东谈主(一说南通)。

此外,叶中定、叶春善、叶盛兰祖孙三代,是安徽太湖东谈主。而余三胜、余紫云、余叔岩祖孙三代,则是与安庆百余公里相望的湖北罗田东谈主。由此可见,安庆一带既是戏曲声腔生根、勃兴的发祥地,亦然戏曲演员产生、养殖的聚集地带。

湖北罗田县,地处大别山的主峰天国寨南麓,与安徽金寨县接壤。大别山坐落于安徽、湖北、河南三省接壤处,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。而安庆的西北部就属于大别山区,程长庚的故乡潜山市境内的天柱山古称皖山、皖公山(安徽省简称“皖”由此而来),是大别山脉东延的构成部分。

相传程长庚年少时曾在天柱山落发当羽士。而著名的怀宁石牌镇已位于长江中卑劣平原,距离天柱山百余里。当年的余三胜走出大别山,来到东谈主烟郁勃的石牌镇坐科,后在安庆上演,亦介怀义之中。

清代的皖鄂两省的戏曲交流、养殖、归拢阵势十分广泛,程长庚曾经师事湖北艺东谈主米应先。咱们不成将艺东谈主的师承与籍贯划等号,不然会闹大见笑。

“罗田说”不仅是主流,也得回了梨园行梅兰芳、余叔岩(余三胜之孙)的招供。虽然,王瑶卿、都如山说余紫云(余叔岩之父)是余三胜的养子,“潜山说”想据此否定余三胜的籍贯为罗田,但其凭证并不充分。因为即使余紫云是余三胜的养子,其籍贯也要依随余三胜。

至于王瑶卿的批语只是指出余三胜是安徽某科班(笔者自注:极有可能是在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)出身良友,[1]并莫得笔直说余三胜是“安徽东谈主”,今东谈主对此不要过度小说。

笔者对比了余三胜家支和程长庚家支,觉得现有潜山的三套关联程长庚的家支、族谱(清谈光十二年(1832)编修的《程氏族谱》、民国九年(1920)编修的《潜阳程氏汇谱》和民国三十年(1941)编修的《井股程氏支谱》)编撰质料较高,不错与诸多材料(如升平署档案)相互印证,持续了百余年来众说纷繁的程长庚生卒年、籍贯和门第等问题。[2]

这三套家支、族谱比湖北罗田发现的鄙俗在1935年编修的《余氏七修宗谱》的史料价值要高。

清谈光十二年(1832)程长庚的族东谈主编修《程氏族谱》时,其时程长庚本东谈主还健在。程长庚是潜江山镇乡程家井程氏第五十一代裔孙,系宋代理学家程颐后东谈主,程氏后东谈主为顺从祖训,将四箴立为堂号,故《程氏族谱》卷首扉页上均为红底黑字,曰“理学名家”、“四箴堂”。

程长庚成名上演时候,戏单常不表具体东谈主名,而笔直书“四箴堂”,晚年创办“四箴堂”科班,即源于此。

成名之后的程长庚在演剧行为、持续三庆班、担任精忠庙首、兴办科班等诸多方面,与一般伶东谈主大不换取,均具有一种浓烈的文化担当意志,与其优良的家风教诲密不可分。

其孙辈程绍唐等东谈主在晚清民国时期从政,担任酬酢官等职务,名列县志,参与经由氏家支的翻新,保证了程氏家支、族谱的编修质料。

而余三胜出身艰难,余家属于社会基层,早年余三胜曾随父母出门乞讨,以唱小调卖唱为生,后在大梨园学习汉调。[3]中国社会基层寰球家支、族谱编修质料不高、讹误错漏的阵势十分广泛,更何况《余氏七修宗谱》编修时辰是战乱错乱的1935年,距离余三胜、余紫云死字已衰退十年之久。故而今天的戏曲探究界,不错视《余氏七修宗谱》为重要参考贵府,但不可抱残守缺、胶柱饱读瑟。

多年前,笔者曾向刘曾复先生(1914——2012)领导过余三胜的籍贯问题。刘老对我讲:与其探究余三胜的籍贯,不如化大气力探究一下余三胜和他门徒的艺术。

这句话笔者于今物是东谈主非。刘老还说过:唱念作念打基本功是京剧的内容;京剧艺术的领受发挥,是依靠师承,通过门徒不错看兴师父的艺术水蔼然面庞。天然,刘老也觉得余三胜是湖北东谈主,是早期京剧史汉派艺术的代表东谈主物。

二、余三胜的成名早于程长庚、张二奎二东谈主

公元1840——1860年,一般觉得是京剧的形成时期,即京剧史的第一阶段。这一时期,京剧艺术的各个行当发展并顽抗衡,出于对明清以来“传奇十部九相想”(李渔《怜香伴》语)创演模式以及乾嘉勃兴的花部乱弹以旦步履重习尚的反拨,更是外祸内忧、民穷财尽的样貌招呼能人出现的社会感召,余三胜、程长庚等东谈主“以须生呼号天下,生旦易处,剧谈渐就于正,此皮黄之是以能大成欤”,[4]成为剧坛的最强音。故而须生是最早闇练、学派最丰富、最能代表京剧艺术精神和文化品格的行当。

第一代京剧艺东谈主中最富著名的是程长庚(1811——1880)、余三胜(1802——1866)、张二奎(1814——1860)三位须生演员,他们被誉为京剧史上的“前三鼎甲”、须生“前三杰”。

三东谈主之中,现时东谈主们最熟悉的是程长庚。其实,历史上三东谈主社会排行是状元张二奎、榜眼程长庚、探花余三胜。[5]三东谈主之中,余三胜成名最早,附庸春台班,代表汉派;张二奎相继成名,附庸四喜班,代表京派;程长庚成名较晚,附庸三庆班,代表徽派。

程长庚自后居上,继张二奎之后担任精忠庙首,在京剧史上威信最高,影响最大。但现时戏曲史论多提神程长庚,对于余三胜、张二奎二东谈主则多有忽略。

这种错觉在1926年出书的《京剧二百年之历史》中也存在,书中第一章《须生》中第一节即为《京剧之泰山北斗程长庚》,第二节为《奎派始祖张二奎》,第三节为《余三胜——谭鑫培之前驱》。

《京剧二百年历史》莫得详备考辨“须生前三杰”的成名先后时辰,以至连三东谈主具体生卒年也莫得搞明晰,就以此排序,很容易给东谈主形成一种三东谈主之中年事、经历规矩为程、张、余的印象,加之留心程为“泰山北斗”,而对余、张二东谈主的描写则较为苟简,虽然书中也说起“在其时某纪录称彼(指张二奎)为剧界状元,却难免脑怒程长庚者也”。这么治史就难免失之粗拙乃至心计用事了。应当说,这一不雅点很有代表性,影响于今。

底下咱们梳理一下京剧史的材料,就不错有明晰领路:

余三胜(1802—1866)出身湖北汉换班,原为汉调末角,与其弟余四胜(净角演员)进京后搭春台徽班演唱,以嗓音甘醇、唱腔婉转圆好意思闻明京师。

余三胜进京之前,就有米应先、王洪贵、李六等湖北艺东谈主相继进京,传播了皮黄声腔艺术。余三胜进京成名距离米喜子返乡(1819年)不远,时东谈主誉之为“亚赛当年米应先”(竹枝文句)。[6]

王洪贵、李六等汉调艺东谈主鄙俗在1830年前后。余三胜在王、李二东谈主之后或同期进京。谈光二十五年《京都府纪略》中纪录余三胜同属春台班,余三胜排行还在李六之前。

至于有东谈主觉得他来京时辰应当早于王洪贵、李六的推测,是靠不住的。因为其论据是罗田当地过剩三胜进宫唱戏,嘉庆见之大喜,亲封他为“戏状元”的据说,还以此有喜报送到罗田。

民间据说望风捕影、以谣传讹之处甚多,更何况此系孤证。现有的清宫南府、升平署档案也没过剩三胜进宫上演的纪录,再说其时嘉庆、谈光年间的宫廷上演如故以昆腔、弋腔为主,余三胜莫得昆曲基础底细,加之嘉庆驾崩(1820年)时,余三胜才18岁,艺术也不闇练,进宫的可能性聊胜于无。

程长庚是1811年出身,比余三胜小九岁;张二奎是1814年出身,比余三胜小12岁,张如故票友下海。是以,余三胜应当是“前三鼎甲”中成名第一东谈主,《中国京剧史》上卷(中国戏剧出书社1990年4月版)的东谈主物列传中也把余三胜列为京剧史第一东谈主。

其实,周贻白早就指出:

在往时谈剧谈伶者的笔头,程长庚夙有‘伶圣’之目。论艺术,论东谈主品,在其时伶界中,自是出东谈主头地的一个变装。但以年代计之,其享名似乎尚在余三胜、张二奎之后。[7]

咸丰末年,社会上才把程长庚视为正统。[8]此时,余三胜依然投入其艺术人命的晚期,而程长庚赶巧其艺术的盛年。早期京剧历史中,须生以学余三胜的最多。这与余三胜的师承渊源、深厚的艺术造诣密切关联。

余派传东谈主:据《旧剧丛谈》纪录,有刘和坤(后在山东)、张奎官(即张胜奎),刘赶三的唱功亦然学余三胜一片,神完气足。据《梨园轶闻》称,卢胜奎亦系余三胜嫡系。孙菊仙早年玩票时,也学余三胜一片。[9]“四海一东谈主谭鑫培”是其最凸起的传东谈主,对于余三胜艺术的领受发挥起到最要害的作用。

余三胜对早期京剧史的孝顺主要在于剧目开荒、皮黄声腔改进等方面,加之成名最早,传东谈主繁密也在常理之中。

三、余三胜的具体孝顺

见于笔墨纪录的余三胜上演剧目达45出之多,在同辈东谈主中最为特出,况且是绝大大量成为京剧须生的经典剧目。

1845年的《京都府纪略》有《定军山》(饰黄忠)、《四郎探母》(饰杨延辉)、《当铜卖马》(饰秦琼)、《双尽忠》(饰李广)、《捉曹放曹》(饰陈宫)、《碰碑》(饰杨令公》、《琼林宴》(饰范忠禹)、《战樊城》(饰伍员)等八出。

另据抄于谈光末年的《春台班戏目》等贵府,咱们还不错补充了《桑园寄子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绝缨会》、《打金枝》、《金水桥》、《芦花河》、《一捧雪》、《伐东吴》、《太平桥》、《桑园记》、《空城计》、《造白袍》、《金沙滩》、《忠烈图》、《锤换带》、《诀要寺》、《刺王僚》、《南阳关》、《磐河战》、《赶三关》、《白帝城》、《清官册》、《洪洋洞》、《献成都》、《审解二》、《取帅印》、《黄金台》、《状元谱》、《阳平关》、《叹骷髅》、《庆顶珠》、《五彩舆》、《盗宗卷》、《清泉洞》、《骂曹》、《清河桥》、《荥阳城》等。两者相加,悉数45种。[10]

在1845年《京都府纪略》纪录的最有名的6位须生(三庆的程长庚、春台的余三胜和李六、四喜的张二奎、和春的王洪贵、嵩祝的张如林、金钰的薛印轩)中,余三胜所擅长的剧目远远高出其他五东谈主(根据传世文件统计)。

这些剧目占了一百多年来京剧须生经典剧计较一半以上,且横跨安工、衰派、靠把,可见余三胜是须生中之文武全才。

北京出现皮黄的历史很早,不外开头的皮黄声腔比较原始。都如山曾经指出:

谈起北平的皮簧来,不但自后变了质,他的来源,就相等复杂,鄙俗可分三个来源,也不错说是三派。第一是在明朝末叶,由陕西经山西,传到北平,这是由山西商家先容去的,……不外在明朝永久未能发达。清朝康熙以后,才逐步的喜跃起来,彼时所演者,都是这一片,自后通呼为京腔或京派,他的念字,多偏于朔方音。最出名的变装,即是张二奎,自后又称为奎派,……。

第二派是由扬州传去的,鄙俗都在乾隆年间……他是以名日徽班者,因为他们所唱的皮簧,是安徽省的一片,亦名徽调,安徽的皮簧,原根天然也始自陕西之汉南,但来源有两路。一是由汉南传到汉口——顺着大江,传到安徽。一是由洵阳——安康、紫阳等县,经河南转入安徽,这一起比前一起势力大的多,梨园及演员都较多,因为他们未经过汉口,是以他念字,少量湖北音也莫得。因为安徽在前明,属于南京,与江苏本为一省,昆腔始自江苏,是以彼处戏界东谈主都唱昆腔,自后才兼唱皮簧,然他们念字,仍多是昆腔的念法……

在嘉庆以后,同治以前,北平的皮簧,以此派为中坚,出来的名脚也最多。咸丰同治年间,出名之教,总有二三十位,如程长庚、徐小香、胡喜禄、梅巧玲、王九龄、杨隆寿、俞菊笙、卢胜奎、时小福等等皆是,整个这派的变装,念字多是昆腔的念法。

第三派是由湖北直接传到北平,堪称汉调,这派到北平最晚,东谈主数也最少。出名的变装,不错说唯过剩三胜一东谈主……这一片念字最不认真,余三胜初到朔方,亦然领一班东谈主同来,约共十余东谈主,都莫得学过昆曲,念字多搀和湖北土音,在咸丰同治年间,北平戏界对这一片颇看不起。[11]

根据都如山的说法,明末清初皮黄就传入北京,比较之徽、汉两派进京要早好多。吴小如的《京剧须生综论》也觉得:

因此,多年我一直“设想”北京当地(或以北京为中心的朔方地区)蓝本就有一个村生泊长的属于皮黄系统的剧种,它才是最原始的京戏,或者说是京戏最原始的基础。及至四大徽班进京,和汉戏(旧称楚调)与其它乱弹腔流传到北京以后,才使这个剧种茁壮成长,直至闇练起来而日臻完善好意思好。[12]

故而吴氏的《京剧须生综论》不依照一般的讲解规矩而把张二奎列在最前边。在老三派中,张二奎的演唱艺术最为质朴好坏。

天然,由于王洪贵、李六等东谈主的楚调新声在北京的流行和余三胜的崛起,他也不可幸免地也领受了汉机诈黄的艺术养分。故谈光二十五年的《京都府杂咏》云:“前锋黄腔喊似雷,当年昆弋话无媒。而今合手重余三胜,少年争传张二奎。”

不错看出,其时由于余、张二位的尽力,在北京的商人阶级,黄腔(新兴的皮黄声腔)依然十分流行。可惜,《中国京剧史》(中国戏剧出书社1990年4月版)莫得提神这些史料,在东谈主物列传中把程长庚排在张二奎之前。

谈光十年(1830)前后,王洪贵、李六等汉调艺东谈主进京,搭徽班上演,带来“楚调新声”。在这之前,徽班依然齐备了初步的皮黄合奏,但是还比较原始。

如1790年徽班进京时徽调的二黄现时虽然难题太多的贵府,关联词从一些传世剧目来看,应当是近乎吹腔、平板二黄之类;而西皮则属于梆子腔一类腔调,还十分质朴。

湖北汉调的皮黄腔,与徽机诈黄比较,岂论从腔调和板式上,均有特有之处。举例在板式上,汉调二黄腔此时已发展得较为完备,如二黄[摇板]、[散板]、[滚板]、[导板]、[慢三眼]等一套二黄板式,均已出现。

就汉调西皮而言,[散板]、[摇板]、[快板]、[二六]、[导板]、[原板]、[慢板]等等,比二黄腔更为完备。

总之,此时湖北之皮黄腔,其声腔、音调、演唱手段,均达到较高水平。在清谈光年间成书的《汉皋竹枝词》曰:“急是西皮缓二簧,曲中反调最凄沧,倒板高提平板下,音须圆亮气须长。”这四句话笼统地记叙了谈光年间湖北皮黄唱腔特色。一般讲,京剧的皮黄腔,是在徽、汉皮黄腔的基础上形成的。其实,京剧的皮黄腔基本上是沿用了汉机诈黄,并领受了徽机诈黄以及来京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。

跟着米喜子、王洪贵、李六、余三胜等汉伶的加入徽班,奠定了角色声威以生为主的风物,况且缓缓改换并晋升了皮黄声腔的旋律、板式、字音等。“班曰徽班,调曰汉调”(倦游逸叟《梨园旧话》语),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声腔基础。

即使是自后程长庚所唱之皮黄,也不是1790年徽班进京时的老徽调,已是汉调进京,徽、汉合流之后所形成的皮黄腔调。[13]

梅兰芳也说过:

有许多汉剧的内容如剧情、场子、台词、剧名、服装和演员的基本当作等,都跟京戏通常,这足以讲明它们相互间关系的密切了。……

光说余洪元的《四进士》吧,不但剧情的发展,场子的安排,各角的台词,跟咱们透顶通常;就连戏里的几个关子,演员怎么找俏头,也鄙俗换取。这出戏各角的欺诈,除了宋士杰、毛一又、杨春、杨清等,他们是分末、生、外三行,咱们都归须生一转应工以外,其余七小(小生)扮田伦,九夫(老旦)扮田母,十杂(架子花)扮顾读,五丑扮刘知事,八贴(花旦)扮万氏,四旦(青衣)扮杨素贞,哪一转的欺诈不是跟京戏通常呢? [14]

余三胜挟汉调新声进京之盛,“分解徽、汉之音,加以昆、渝之调,顿挫鼎新,弃旧恋新”(王梦生《梨园佳话》),为早期京剧的声腔创制作念出了特出孝顺。

汉戏进京之前,徽调虽然在腔调上十分丰富,然而它在音调上却也存在着成功简寡的残障。徽调虽有实高声洪的秉性,但还穷乏演唱手段,声调高响成功而难题韵味。而湖北汉戏的皮黄腔,与徽机诈黄腔比较,体制更为完备。

余三胜是汉班的名角,他在汉机诈黄和徽机诈黄的基础上,领受了昆曲、秦腔等声腔的秉性,缓缓创造出顿挫婉转、领路动听的京剧唱腔。

这种唱腔,既有汉、徽皮黄的某些特色,又不透顶同于所谓“楚调新声”的西皮、二黄唱腔。其声调震动圆好意思,既有不菲豪壮之优,又具有浓郁深千里之长,丰富了皮黄声腔的音乐性,加强了皮黄腔的发挥力。其时,过剩三胜擅唱“花腔”,以唱“花腔”独树一帜之说,并有“时曲巨擎”之称谓。

据说,京剧中如《李陵碑》、《牧羊卷》、《乌盆记》中的反二黄唱腔,均由余三胜所首创并带到北京(程长庚则不唱反二黄)。

他戏路无边,不仅擅长反二黄,同期也擅长西皮和二黄。他通过丰富的艺术饰演实践,为皮黄声腔的朝上与完善,作出了重要的孝顺。

在声腔改换经由中,余三胜永久走在王洪贵、李六等东谈主的前方。王洪贵、李六进京早于余氏,但因为他们的艺术树立不如余三胜之高,是以十来年间,并不成使皮黄腔成为京城商人的最强音,也难题艺术传东谈主,而待余三胜成名之后,皮黄腔智商将昆、弋旧腔压倒,在京师戏曲界独领风致,京剧史第一阶段的声腔体制亦得以完备。

余三胜是公认的汉(鄂)派传东谈主,他初步将湖广音与中州韵归拢,成为自后须生主流谭(鑫培)余(叔岩)一脉的先声。这对于京剧须生艺术模式的形成具有奠基之功。

余三胜为代表的湖广音(京剧音韵中以武汉音为代表的鄂方言的四声调值)与程长庚为代表的徽音(京剧音韵中具有安庆方言特色的四声调值)有着明显各别。

湖广音四声调值为阴平是高平调55,阳平是降生调213,上声是高降调41,去声是高升调35;徽音四声调值为阴平为低降调21,阳平为高升调35,上声为降生调213,去声为高降调52。

徽音与湖广音的记号性区别便是阴平低、阳平高。徽音总体调值略低于京音、湖广音,有凝重之感。[15]

现时京剧舞台盛行的杨(宝森)派《文昭关》之“一轮明月”之“轮”字,还保留着程长庚一片高阳平的唱法,与余三胜《文昭关》之“一轮明月”之“轮”字低阳平,首字“一”则是十三“一”的唱法(即在“一”上以两板八拍之多的时长委婉行腔)迥异。

天然,杨宝森的唱法总体属于湖广音系统,由谭(鑫培)余(叔岩)一脉传承而来。比较于徽音,湖广音音域比较广,更富裕旋律。这与程长庚(徽)、余三胜(汉)两的饰演作风和擅长剧目也吻合。

程长庚为何不唱反二黄的剧目?从其唱腔徽音居多也不错看出眉目,因为徽音不顺应发挥反二黄板式的声情,而汉派的四声调值与京剧的反二黄唱腔配合起来就比较熨帖。余三胜之后,京剧的反二黄唱腔经过王九龄(汉派须生)、谭鑫培、余叔岩的领受发展而得以光垂后世。

谭鑫培的上口字、尖团字等方面较多复旧了程长庚中州韵(大量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所依循的正音咬字步调)的传统,在四声方面却较多地领受了余三胜湖广音的遗产。

其实,余三胜的字音多怯口,天然是其好意思中不及,但同期也彰显了京剧艺术初创期的地点特色,春光如海。谭氏在自后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“中州韵、湖广音”的语音使用步调,其基本模式莫得超出程长庚、余三胜等前辈的藩篱。最终,余叔岩将这一传统阐扬光大、集古出新,称之为“梨园家法”。

四、“前三鼎甲”的具体历史定位

天然,余三胜不是昆曲素质有素,有粗侉之嫌。有一个梨园行中的见笑,颇能阐述问题。

长庚、三胜二东谈主,在北平社会中差不若干,行家说起来,老是与长庚并提,而在戏界则三胜稍差,此亦稍有原因。一因三胜未学过昆曲,故念字稍欠认真,而且时带湖北土音,举例长江上游讷勤不分,频繁颠倒,三胜念字亦有此弊。

一次本界同东谈主,同他开打趣,说他昨天念错了一个字。他问,我拉一个字又错了?(“那”念成“拉”上声)行家笑说,你这个字就错了,这句话在戏界据说了百十来年。[16]

《余三胜籍贯考辨》一文曾指出:不仅湖朔方言n、l不分,潜山方言亦然n、l不分。鼻边音n、l不分的阵势在长江中卑劣的湖北、安徽等地很常见。湖北是荆楚地面,安庆称之为“吴头楚尾”,是以余三胜、程长庚二东谈主的家乡方言均可称之为楚语。

但程长庚能将昆曲的曲韵、京音(也属于雅言边界)融入皮黄声腔,作念到了“字谱昆山辨别精”,不像余三胜那样满口侉音,n、l不分。这是他比余三胜的高妙之处。

虽然,余三胜在京剧史上成名最早,但在真的系统的京剧饰演体系建构方面就不得不让位于程长庚了。连余三胜的孙子、余叔岩的四弟余胜荪在民国年间也以学程长庚为号令,视程长庚为正统。

余胜荪觉得:徽、汉两派天壤之隔。老余(三胜)派是其祖传,余胜荪并不目生,为何舍余(三胜)而就程(长庚)?这充分阐述了光绪以来,程长庚的影响依然特殊张二奎、余三胜二派,成为了其时须生艺术的主学派。

音调的高下顿挫,与话语关系极大。自徽调、汉调进京以后,戏曲艺东谈主在声腔的改换上,也势必要提神领受北京语音(奎派)的秉性。

这么,由于在皮黄声腔之中,融入了北京字音,使其演唱之音调,与原徽、汉皮黄比较,出现了新的韵味。这种新的韵味,恰是京剧的独特之处。同期由于昆曲的正统地位,京剧界颇有可贵曲韵的传统。

最终成型的京剧音韵是皖鄂方言、北京语音、曲韵、传统正音有机衔尾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系统。这一艺术面庞在“前三鼎甲”期间依然初具规模。

余三胜属于汉调中的花腔派,较之米喜子、王洪贵、李六等东谈主唱腔更为紧密震动。余氏进京之后,又广采博纳,弃旧恋新,将京、秦、昆等旧声腔压到,使得皮黄腔成为期间流行音。余氏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京剧史上最早成名的艺术泰斗。

张二奎在领受前代的基础上,领受了湖北汉调的艺术养分,将自明末清初就在北京生根的“京腔大戏”发挥广阔。

而程长庚坐科和盛成昆班,[17]自后居上,死字也比余、张晚了十多年,享寿最长,将昆曲几百年积淀下来的艺术手段有机地融入了新兴的汉机诈黄,最终完成了汉皮黄到京皮黄之回荡,后东谈主视之为京剧正统,敬称程氏为“京剧始祖”。如斯的京剧史叙事,才是历史与逻辑的归拢。

凝视:

[1] 参见钮骠《王(瑶卿)批〈伶史编录考略〉》(下),《戏曲艺术》,1982年第2期。

[2] 汪传碧、徐迅:《程长庚籍贯生卒年月考》,见金芝主编:《论坛歌台唱剧神——程长庚生日180周年挂念文集》,中国戏剧出书社,1992年10月,第46——53页。

[3] 刘真、张业才、文震斋编:《余叔岩艺事》,里面印刷,2005年,第3页。

[4] (日)青木正儿原著、王古鲁译著:《中国晚世戏曲史》,中华书局,2010年,第345页。

[5] 徐兰沅:《论腔调之根柢》,《立言画刊》1944年第290期。

[6] 转引自秦华生、刘文峰主编:《清代戏曲发展史》(下卷),旅游老师出书社,2006年,第727页,

7周贻白:《中国戏剧史》,湖南东谈主民出书社,2007年,第507页。

8都如山:《京剧之变迁》,辽宁老师出书社,2008年,第283—284页。

9张次溪编纂:《清代燕都梨园史料》(下册),中国戏剧出书社,1988年,第869、880、845页;都如山:《京剧之变迁》,辽宁老师出书社,2008年,第245—246页。

10王芷章著:《中国京剧纪年史》(上册),中国戏剧出书社,2003年,第179页;颜长珂:《〈春台班戏目辩证〉》,《中华戏曲》2002年第1期。

[11] 都如山:《五十年来的国剧》,见王元化参谋人、翁想再主编:《京剧丛谈百年录》(增订版),中华书局,2011年,第336—338页。

12《吴小如戏曲文录》,北京大学出书社,1995年,第207页。

[13] 参考北京市艺术探究所、上海市艺术探究所编辑:《中国京剧史》(上卷),中国戏剧出书社,1990年,第63—67页。

[14] 梅兰芳述,许姬传、许源来、朱家溍记:《 舞台生计四十年》(下册),合营出书社,2006年,第391、392页。

[15] 参见翁想再撰写:《中国京剧百科全书》“京剧音韵”、“中州韵”、“皮簧十三辙”、“四声”、“湖广音”、“徽音”、“上口字”、“尖团字”等要求,中国大百科全书出书社,2011年。

[16] 都如山著:《京剧之变迁》,辽宁老师出书社,2008年,第122页。

[17]周明泰:《京剧近百年琐记》(原名《谈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》),台湾列传文体出书社, 1974年,第1页;都如山:《京剧之变迁》,辽宁老师出书社,2008年,第119页。